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之八:学生发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1-27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结果的质量要求, 是对毕业要求的落实与佐证。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生源质量是人才质量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高生源质量,既要靠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要明确生源质量标准,综合分析本专业生源情况,指出生源中存在的潜在性问题及改进措施;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加强专业宣传,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方式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考查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对生源中存在的潜在性问题明确知晓,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

2.专业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加面试考核环节、公费定向招生等招生录取机制,选拔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攻读学前教育专业。

3.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本科及高中后专科专业师范生录取分数线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校前列。5年制专科专业师范生录取最低分不低于当地省优质高中录取控制线。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了解学生需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查要点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必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专业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查要点

1.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 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学生帮扶计划,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了解,学生满意度较高。

2.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应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通过规范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学业监测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建立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

2.有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和学生个人发展档案,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反馈,对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预警并给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能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 以规章制度、组织保障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4.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有规范的认定过程,并严格执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达到了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0%,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获证率和就业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怀。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就业率,出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工作;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学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务、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查要点

1.专业在促进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度、有措施。

2.应届毕业生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相关制度与措施具有实效。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将毕业生社会声誉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关注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专业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指标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的保障制度;二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成长;三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合格小学教师为目标,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招收的新生具有明确的从教意愿,适合小学教师职业需要的基本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查要点

1.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设计小学教育专业新生准入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包括专业意向、文化基础、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等。

2.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录取实施办法(细则),积极探索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方式,不断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3.招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有效,能有效保证生源质量。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出发点,把握需求、引领追求是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指标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师范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将专业培养的共 性要求与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相结合,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供空间;以促进师范生发展为目标,认真进行学情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兼顾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专业发展提供空间

3.专业建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成长指导是促进师范生健康发展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衔接有序、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师范生思政工作体系,在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德育等维度形成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益,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事、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发展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师范生成长指导工作长效机制。本指标要求强化为师范生服务的意识,能够依据他们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建立覆盖学习、生活和实践等各方面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全方位关心师范生的成长,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机制运转有序,能够适时提供服务,较好地满足师范生成长需要。

考查要点

1.能够根据师范生发展需要,建立覆盖面广、设计合理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

2.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运行有序,能够对师范生的生活、学习、职业生涯、就业创业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较好地促进了师范生的健康成长。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是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规范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本指标要求建立师范生形成性学业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要设立师范生学业预警机制,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及时反馈学业水平评价结果,加强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制定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师范生形成性学业评价机制。

2.能够定期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方式多元,形成性学业评价机制运行良好。

3.能够根据学业监测结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0%,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指标。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能够针对服务区域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教师资格考试和入职面试指导等服务,以及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考查要点

1.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全方位指导计划,保证就业率达标。

2.以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加强教师资格考试指导,保证毕业生质量

3.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度。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达成毕业要求,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较高认可;专业要关注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考查要点

1.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评价的良好机制。

2.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能够定期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专业发展成就进行评价。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评价结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用于改进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八、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 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合格中学教师为目标,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招收的新生具有明确的从教意愿,适合中学教师职业需要的基本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查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专业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加面试考核环节、公费定向招生、乐意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向师范类专业流动等招生录取机制,选拔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适教、乐教的生源攻读本专业。

2.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师范生录取分数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校前列。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学生需求是坚持学生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了解学生需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专业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诉求,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考查要点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生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学生需求,近年来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必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学校应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查要点

1.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定问题两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了解,并有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机制运转正常。

2.有证据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服务全体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应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4.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学生帮扶计划,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学生满意度较高。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读

学业监测是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规范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与结果,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学业监测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预警机制;建立学生学习的成长档案,帮扶弱势学生,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制定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标准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的师范生综合学习评价机制,采用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学业水平评价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

2.有学生学业发展测评实施办法和学生个人发展档案,专业对不同来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业监测情况进行反馈,对可能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同学发出预警并给予指导。

3.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分考纪等环节的监测,学业监测综合分析信息能传递到教研组、教师及班主任,以规章制度、组织保障等有效措施实施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帮扶弱势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4.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有规范的认定过程, 并严格执行, 且认定方式足以反映学生在相关方面达到了毕业要求。

5.师范生综合素质全面,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发展良好。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0%,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内涵解读

就业率和获证率是衡量师范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入要求,是师范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初次就业率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的教育态度和情怀。该指标要求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获证率、初次就业率以及教育岗位的就业率,出台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采取措施推动就业工作;专业应将毕业生获证率和对口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定期分析学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服务、就业考试面试指导,引导师范生积极从教。

考查要点

1.在促进学生教师资格证获取、初次就业率和志愿从教等方面有制度、有措施。

2.对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有相应的举措。

3.应届毕业生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初次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率等数据,证明学校相关制度与措施具有实效。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内涵解读

社会声誉的来源是稳定的教育质量和有效的社会服务,取决于社会的满意度。因此,毕业生社会声誉的实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度,该指标主要反映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该指标要求专业要将毕业生社会声誉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动力,建立促进毕业要求达成方面的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关注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主动了解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改进专业办学,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考查要点

1.重视毕业生专业发展成就跟踪工作,通过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定期跟踪并分析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

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3.有证据证明毕业要求达成反馈和改进机制产生实效。专业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