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之四:合作与实践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1-27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5个方面: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 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协同培养合作功能与成效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基地建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情况;四是“双导 师”有效履职情况;五是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5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为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所开展的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与协同主体间开展教育实践、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促进学生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考查要点

1.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三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实施要求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能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 落实协同育人具体措施。

2.学校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搭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在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基本形成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合作共赢有实效。

3.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理文档齐全。

4.2[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稳定,基地中省优质园占比不得少于80%,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15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助师范生获得一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生到合格教师的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布局结构合理、数量符合标准要求,质量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幼儿园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基地数量符合标准要求,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并充分考虑区域布局,城乡兼顾,具有较强的师资、管理、课程资源和教改实践特色,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岗位、机会、实践指导和安全健康的实践环境需求。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组织一日生活的天数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和养成专业情意的关键环节。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系统设计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环节,融合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内容,累计时间不少于一学期,并与其它教学环节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集中有效的指导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保教活动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幼儿指导等技能,为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考查要点

1.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采用高校指导教师评价、师范生同伴评价、师范生自我评价、实践基地园指导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幼儿访谈及教育实践档案分析等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

3.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要求,且对学生全覆盖,有评价,有记载,效果好。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幼儿园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高校专业教师与幼儿园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保障、考核标准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足够、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幼儿园保教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要采取驻园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查要点

1.学校制定并实行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 “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 “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在导师遴选、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专业制定有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学校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把对幼儿园的教科研和实践指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专业“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责权利明确,一般每2个保教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1个高校导师,每4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1个幼儿园导师,高校导师、园方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三方协议。

3.专业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

4.专业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导师”队伍成员。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对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要建立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查要点

1.能够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保教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各环节实施质量监控,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教育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能够制定并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根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数据,定期修改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育实践管理工作的水平和状态较好。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管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5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是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中的实践能力类指标。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合力培养优质小学师资;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做到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和合作共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践、专业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本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考查要点

1.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明晰三方的权利与责任,三方合作有专人负责,经常联系,密切合作,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能积极参与专业培养 方案的制定, 经常提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协同育人得到有效落实。

2.学校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搭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平台,为在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基本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做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现合作共赢。

3.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理文档齐全。

4.2[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15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协同育人的主阵地。该指标要求专业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已建立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应该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管理规范、保障条件充分,能够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小学教育实践基地要相对稳定,数量充足,能够达到规定要求;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除了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之外,还能够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小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 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专业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在小学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职小学教师培训等方面能进行一定合作。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不少于15课时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师范生师德养成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一体,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师范生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专业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组织与管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具有足够的上课时数,能够初步形成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1.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内涵解读

高质量的双导师队伍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该指标要求坚持协同育人的原则,改变仅靠高校专业教师指导教育实践在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的局限,建立高校专业教师与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专业配备的双导师数量充足,稳定性强,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地履行指导教育实践的职责;要加强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切实保证指导教师质量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考查要点

1.专业依托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能够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聘请小学优秀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小学教育实践,建立并实行双导师制度。

2.专业双导师制度运行有序,数量充足,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分工合作,有效地履行职责,能够较好地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质量。

3.专业重视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遴选标准和权利责任明确,培训、评价和支持措施得力。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专业对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要建立小学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查要点

1.能够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教育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能够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四、合作与实践

合作与实践是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重构过程中,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管理评价情况;三是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落实情况。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5个二级指标。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内涵解读

协同育人是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保障,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合力培养中学师资;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做到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和合作共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教育实践、专业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和中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考查要点

1.学校与政府及中学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校院两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实施要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协同育人具体措施,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并有规范的协议、常态化组织实施措施。

2.学校与中学按照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要求,搭建系列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基本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协同主体之间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协同制度、协同措施

3.学校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责任明确,管理文档齐全。

4.2[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15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内涵解读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平台。该指标要求专业与中学密切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帮助师范生获得一线优秀教师的经验性指导、榜样示范,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实习学生到合格教师的适应性转变;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明确标准和质量要求,使专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考查要点

1.专业重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中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实践基地的遴选标准,能够加强对实践基地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2.专业建立的中学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不少于15课时

内涵解读

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理解、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专业态度和情感关键环节。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做到学科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互相贯通,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一体,并能够与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等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规定,实践教学安排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师范生对教育教学体验的需要,有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智慧的生成;专业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期间有足够的上课时数,能够初步形成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1.中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教学大纲中阐述清晰、准确。

2.按照教育实践目标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能够形成对实践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实践内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教育实践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与实践内容一致,包括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

3.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分比例和时间安排、上课时数达到规定要求。具体安排科学合理,能够做到统一安排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育实习实行集中统一安排,以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在每所中学同一时期安排师范实习生的数量不超过该中学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人数的2

内涵解读

高校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要求,是确保师范生获得教师教育知识与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环节。该指标高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指导制度,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保障、考核标准均有明确规定;通过出台与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的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打造数量足够、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中学教学实践的校内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采取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协同教研、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双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考查要点

1.制定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 双导师指导实践的相关制度与具体措施,在导师遴选、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与考核评价等方面有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

2.出台了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把对中学的教科研和实践指导以及培训纳入教师的工作范围并计算工作量。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责权利明确,一般每2个实践基地配备不少于1个高校导师,每4个实习生配备不少于1个基地导师,高校导师、中学导师、实习小组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三方协议。

3.通过专题培训、合作研究、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等方式组织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有制度,有做法,有成效。

4.学校定期对双导师有效履职情况进行考核, 按照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双导师队伍成员。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积极组织参加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且成绩显著

内涵解读

管理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对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并能对教育实践重点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建立教育实践评价和改进制度,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情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并提高教育实践质量;要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评价标准,对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进行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

考查要点

1.建立教育实践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教育实践管理规范有序,教育实践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行之有效。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3.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具体明确,能够证明学生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能力达成情况。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实践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