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之三:课程与教学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1-27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开展课程与教学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5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围绕“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重视师范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全面覆盖、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其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质,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潜能。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条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有相应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支撑,并能够以课程矩阵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规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师生对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对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构建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学分比例规范、能够支撑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课程结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构建通识教育、支撑各领域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契合师范生“应知应会”能力培养需要,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课程结构,以保证师范生既“能教”又“会教”的综合素质能力达成,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有利于师范生自主学习和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体现幼儿园教师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优质课程资源开发,选用优秀教材进行专业教学。

考查要点

1.明确所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并据此细化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保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予以支撑。

2.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3.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

4.选用优秀教材,教材与课程内容相符。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合理设置课程,做好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教学环节;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技术手段更新,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1.以课程矩阵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能力。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相关联。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师范生学习需求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组织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师范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各类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符合课程目标要求,能够证明师范生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匹配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理论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探究课程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课程着重考察学生习得的基本技能与从教技能,活动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师德养成与践行体验,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着重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情意的实践应用。所有课程学习任务的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与教学领域各项工作支撑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实现情况的检验。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对接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形成以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为重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为主要内容,定性与定量结合,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定期开展的课程评价制度,并能够依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进课程实施。

考查要点

1.专业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建立较为健全的课程评价制度,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举证,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能够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查找教学活动短板并改进提高,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自身、幼儿园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对学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以及各类课程考核的定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4.立足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持续改进措施,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有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5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构建能够覆盖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能够体现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师范生终身专业发展的潜能;能够打破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方式,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其他相关要求,注重师范生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有课程或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

2.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以可衡量的、合理的方式阐述课程目标,能够准确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内涵与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的达成。该 指标重点关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及其与毕业要求的有效对接;要求专业课程结构能够反映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较好地实现了师范生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增加课程的选择性,着重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从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考查要点

1.专业各类必修课程设置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2.专业设立选修课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规范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体现小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小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要选用优秀教材进行专业教学,并能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发专业教材。

考查要点

1.教学大纲明晰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能够有效支撑课程目标。

3.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吸纳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能够及时更新和丰富。

4.选用优秀教材,教材与课程内容相符。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结果。该指标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环节的管理,以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堂教学是师范生学习的主渠道,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切实做到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教学环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技术手段更新,能够恰当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要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小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1.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相关联。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促成目标达成。

2.理论课程和探究课程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小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 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理论课程笔试试题与知识掌握的课程目标匹配,分数分布应体现课程目标的权重,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探究课程的学习报告(包括毕业论文)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匹配,评分标准明确,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分数有区分性。技能课程的学生表现或作品符合课程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课程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分数有区分性。其它课内外活动等学习任务的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评价制度健全,涵盖责任到人,标准科学,方法多元,过程规范,结果客观,导向正确,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等完整内容。

2.有制度和责任人对课程评价所有支撑材料的合理性进行预审把关,包括考核内容、评分标准、评价方法等。任课教师对考核结果进行自评自证,提交分目标的评价结果(定性或定量)。有专门的机构或责任人,通过答辩、复核等形式,对教师自查的结果进行审核,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

3.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4.课程评价内容应包括,通过举证,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针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学生学习成效明显。

5.课程评价以学生个体和教学班样本的考核结果分析、课程教案、课程考核资料作为主要依据。

6.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小学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采用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基于学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及格标准是否合理、统一(命题,评分),评价是否严谨;定量评价基于各类课程考核的数据,分析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7.课程评价结果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基础,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标准中所称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国内外游学访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二是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三是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改进情况。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5个二级指标。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该指标要求专业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关于中学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整体性,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形成乐教适教的综合素质,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潜能。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均有课程和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并以课程矩阵的形式呈现

2.课程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能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要求,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3.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完备,课程目标清晰合理,能够准确表达课程学习后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内涵解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应契合师范生的应知应会,支撑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能力结构。该指标要求关注中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求专业课程结构能够反映中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

考查要点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能够支撑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

2.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步扩大选修课程比例,有利于师范生合理知识能力结构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内涵解读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学习内容,规定着学习者知什么、会什么,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该指标要求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并能够体现中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前瞻性,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中学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等,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优质课程资源开发, 选用优秀教材进行专业教学。

考查要点

1.明确专业课程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设计和确定课程目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每项毕业要求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予以支撑。

2.课程内容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等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教学环节中,能够多途径融入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

3.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需要,及时更新、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

4.建立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包括教材使用申报制度,教材遴选审核制度,国外优秀教材的引入制度等,专业教材开发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内涵解读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培养效果。该指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在做好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实施,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切实做到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内容等;能够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成课内课外结合、正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互补的多途径课程实施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的训练,保证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质量。

考查要点

1.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联,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的关系明确。课程教案与主要教学环节活动方案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2.能够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激励师范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生社团等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教师基本技能和中学教师从教基本功训练,创设教师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4.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相关能力达成情况。理论课程笔试试题与知识掌握的课程目标匹配,分数分布应体现课程目标的权重,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探究课程的学习报告(包括毕业论文)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匹配,评分标准明确,及格标准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分数有区分性。技能课程的学生表现或作品符合课程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实习等)任务能体现课程目标,及格标准与目标要求对应,分数有区分性。其它课内外活动等学习任务的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课程评价反映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课程与教学环节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该指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要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与改进等方面,建立较为健全的课程评价制度,形成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改进的课程评价闭路循环机制。

2.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定期开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举证,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3.能够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查找教学活动短板并改进提高,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自身、中学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实施课程评价。有对学生各类学习表现和成果的定性评价信息,以及各类课程考核的定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每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可追踪。

4.立足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持续改进措施,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修订过程中,有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提出合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