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之二:毕业要求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1-27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毕业要求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又是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毕业要求应该体现专业特色,支撑培养目标。本部分重点关注4个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8条二级指标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具体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等4个维度,及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8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4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所制定的相应毕业要求条款能够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师德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体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2.能够通过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师德规范的毕业要求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中去;通过学校与专业的评优、文化环境建设、课外学习、社会实践等培养机制,营造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实践的目标和实施,贯彻到师范生实践体验中去。

3.专业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规范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的状况实施评价。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 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素养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焦促进学生成长,从职业理解、师生关系、自身修养等多领域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养成目标,系统构建以胸怀育人为基础,以情系学生为重点,以加强修养为支撑的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从胸怀育人角度,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幼儿自主和全面发展,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育人为本,乐于从教;帮助师范生从情系幼儿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幼儿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幼关系,尊重幼儿人格,尊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幼儿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幼儿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以“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养成目标,构建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教育体系,所制定的相应毕业要求条款能够对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教育信念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社会责任”相关内容,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职业理想、信念与心理素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2.关于教育情怀的毕业要求在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师范生成长环境与文化建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培养与养成环节中得到体现。

3.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的积极情感养成教育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师范生教育情怀养成的状况实施评价。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专业思想稳固,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儿童观、教育观,乐于从教。

 学会教学

2.3[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内涵解读

保教知识是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专业知识定位关于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的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保教知识扎实、知识运用能力突出”为培养目标,系统建构以整合知识观为统领、以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为核心、以幼儿学习发展领域知识体系为主线、以通识性知识为基础、以学习科学为中介、以各领域教学知识为重点的课程学习体系;要以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积极推行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知识观,能够立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把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并注重拓宽专业视野,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了解领域与领域之间的逻辑关联,理解各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运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保教能力。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保教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和通识性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学科前沿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运用保教知识和知识探究方法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掌握和运用保教知识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2.4[保教能力]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

内涵解读

保教能力是师范生在幼儿园开展保教工作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定位,聚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习得以学定教的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结果导向、知行合一的保教能力培养体系。整合理性认知和实践体验,帮助师范生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初步实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塑造。重在指导师范生在理解把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涵基础上,通过模块课程学习和系列教学实践的互动生成,扎实掌握幼儿一日生活规划、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习成果评价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初步践行以学定教理念,形成运用保教知识观察、解决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经验和相应教学行为。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学生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幼儿行为、评价幼儿园活动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保教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课程的相关模块课程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知识运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运用保教知识规划幼儿一日生活、创设幼儿学习环境、指导幼儿学习过程和评价幼儿学习成果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保教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学会育人

2.5[班级管理]

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和家园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内涵解读

班级管理是师范毕业生在幼儿园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班级管理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围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师范生设计、规划和管理幼儿园班级生活,利用个人魅力与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引导师范生做为人师表的楷模;要以“平等尊重、榜样示范”为养成目标,引导师范生认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班级管理的原理与要点,以及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帮助师范生从情系幼儿的角度,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观,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班级管理工作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班级管理能力的相关要求,能够对该毕业要求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设计、规划和管理幼儿园班级生活,利用个人魅力与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班级环境,以及为人师表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班级管理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体现,能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实践班级管理的体验,能够对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评价。

3.专业具有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具有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机制,能够定期促进课程教学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对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基本要求。

2.6[综合育人]

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能力是师范生实施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核心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综合育人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围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综合育人能力要求,确立全面育人的职业理想,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综合育人为养成目标,引导师范生理解环境育人的价值,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综合育人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师范生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实施家园社区共育与随机育人,获得全面育人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综合育人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环境育人、随机教育、整合资源全面育人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综合育人知识运用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实践环境育人和随机教育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对幼儿园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基本要求。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内涵解读

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聚焦反思能力要素,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反思习惯”为目标,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进行体系化设计与养成性实施评价。既开设专题进行习得化培养,又结合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教学渗透反思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价值,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思者角色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见习研习实习全程,指导师范生学会从幼儿学习、教育教学、领域理解等不同角度,收集分析自身实践活动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帮助师范生通过专题课程、科研活动、实习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混合式研究实践,初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要从自主发展的角度,帮助师范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获得专业发展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反思发展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规划职业生涯、创新创业、实施反思性教学、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所需要的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批判性思维方法以及反思、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反思发展能力的内容,能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并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反思发展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反思发展能力的基本要求。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涵解读

沟通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幼儿、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阐述,能够对该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分解与表述,体现对师范生人际沟通、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跨文化交流、团队拓展等多种能力的要求,覆盖该条指标的所有方面。

2.专业毕业要求关于毕业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得到体现,并通过选修课程给予师范生拓展沟通合作的学习平台,在课程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中给予师范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尝试体验。相关课程教学对师范生沟通合作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3.专业具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管理机制;具有保障教学开展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对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监测,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4.毕业生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沟通合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易于师生理解,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得到分解、落实,并能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4个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通用8条标准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4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8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4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价值观、职业目标、道德认知、职业情感、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 论证与设计师范生师德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2.以有利于师范生师德体验和行为养成为目标,加强师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师德教育课程能够较好的落实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支撑师德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焦促进学生成长,从职业理解、师生关系、自身修养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正确认识小学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其专业性的要求,愿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专业毕业生养成较好的职业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底蕴和艺术素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感丰富,做到为人师表。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标情况。

 学会教学

2.3[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内涵解读

学科素养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就掌握学科知识内涵和内外部联系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从通识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角度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学科素养。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等通识知识,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要具有扎实深厚的小学主教学科知识,了解知识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掌握知识探究与创新的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要具有小学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对小学其他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要善于进行知识整合和迁移,了解主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通识知识,应掌握的主教学科和兼教学科的知识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之中。

2.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并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推动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毕业生学科素养教育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2.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特别是能够将相关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能够掌握小学教师基本技能,在课程学习和进行小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获得初步教学体验,具备从事小学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等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改革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使师范毕业生获得全面的小学教学体验,进行初步的小学教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毕业生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学会育人

2.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涵解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应树立德育为先理念,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实际承担班主任工作,获得班级管理工作的体验,并参与组织与指导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形成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的基本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担任班主任和组织指导相关活动,使师范生获得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的真实体验, 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2.6[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小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育人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实践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育类课程的综合渗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养成。专业毕业生应掌 握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的基本知识,并能在综合育人实践中较好的加以运用;能够认识学科育人价值和意义,根据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小学学科教学之中;在参与组织校园文化和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能有意识地突出其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形成较好的综合育人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学综合育人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学科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科教学实践和组织指导相关活动,使师范生获得学科育人和环境育人等综合育人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内涵解读

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反思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毕业生应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了解并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实现路径,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能够认识教育反思的价值与意义,初步掌握教育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较好的教育反思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学教育反思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反思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并尝试对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能够加强师范生教育反思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并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小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以及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使师范生获得教育反思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教育反思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涵解读

沟通合作是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专业毕业生应能够认识学习共同体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主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活动的意识,初步掌握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参加小组互助合作和协作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获得与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沟通的积极体验,形成较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考查要点

1.能立足专业特点,对该条指标内容进行合理分解,从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小学沟通合作能力方面形成可衡量的指标点,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中。

2.相关课程标准和教育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实质性地覆盖该毕业要求的相关指标点。相关课程教学注重师范生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小学班主任实践和参加小学教研活动,使师范生获得与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沟通的真实体验,取得了明显的培养效果。

3.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对师范毕业生小学沟通合作能力培养情况实施全方位严格评价,并对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四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通用8条标准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4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8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涵解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4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师德规范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理想为重点,专业对师德规范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师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创新师德教育,构建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情况。

4.支撑师德规范养成目标,构建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化模块课程

5.注重情景教学、师德典型示范和实践反思等,改进师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师德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师德规范综合考核指标及毕业生养成达标情况。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内涵解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焦促进学生成长,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标情况。

学会教学

2.3[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内涵解读

学科素养是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学科知识定位,就掌握学科知识内涵和内外部联系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系统创新学 科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改变单一讲授教学陈规,引导师范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创设深度学习情境,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学科观,能够立足学科思想和方法,深入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系统扎实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注重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理解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科教学内容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学科素养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对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考核的指标点。

3.以能力为重为导向,多方论证和整体设计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教学能力相融通的培养体系。

4.支撑学科素养培育,构建学科基础与学科、学科与相关学科、学科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改革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的研究型教学。

6.建立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学科素养达成情况。

2.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内涵解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定位,从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素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立足全程化综合化培养,系统构建教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互动、教学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研究融通的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突出做中学,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强化表现性评价,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准确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结构化学习指导和学科思维方式培养等学科教学知识,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独立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针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化的行动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教学能力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以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为聚焦点,专业对教学能力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

3.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领域要求,以规范化的教学实践课程与教研实践课程,整合中学教学与教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构建支撑指标点的模块课程,及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4.应用摸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改进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

5.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核、毕业论文与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情况。

学会育人

2.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涵解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专业要以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有班主任工作有效体验为目标,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训练为基础,以专题实践与表现评价为重点,构建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系统,引导师范生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掌握共青团、党支部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应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法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技能,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有效的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班级指导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能够根据中学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该标准内容进行全面、有效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关于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构建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训练为基础的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体系。

5.注重专题实践、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班级指导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班级指导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毕业生该能力的达成情况。

2.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内涵解读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中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定位,从育人环节综合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实践 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育类课程的综合渗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养成,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掌握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原则和策略;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德、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综合育人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按分类育人和全程育人原则,专业对综合育人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关于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综合育人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科育人方法指导相结合、重在学科育人实践与育人活动体验养成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课例研究、价值分析、课堂观察、活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综合育人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达成情况。

学会发展

2.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内涵解读

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师范毕业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中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反思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能够规划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与实践体验为目标,一是开设专业学习与发展模块课程,帮助师范生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发展阶段与路径方法,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握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和国外中等教育发展趋势;指导师范生理性分析自我、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选择发展路径,制订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二是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训练,学会基于质疑、求证、判断进行独立思考,掌握反思笔记、课堂观察、叙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反思方法与技能。三是重在创设反思教学实践情境,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学会反思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反思能力培养要素,专业对学会反思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自我发展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反思与发展相关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基于学会反思的发展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反思的三位一体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学法指导、职业咨询、思维训练、问题解决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达成情况。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涵解读

沟通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系统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体验。

考查要点

1.专业毕业要求中沟通合作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基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对沟通合作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学校对师范生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实践与体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沟通与合作相关要求,构建体验共同学习、参与共同学习、学会共同学习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注重运用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达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