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面向、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的描述。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4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的情况;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符合的情况;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四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和江苏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和江苏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指明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是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对接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幼儿园教师培养新趋势,体现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3.专业定期开展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幼儿园教师社会需求等方面情况调研分析,并据此作为目标定位修订依据。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应反映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所具有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发展潜力与竞争力,是专业制定毕业生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内容要清晰明确,表述科学规范、具体、可衡量、可达成;要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原则,遵循幼儿园教师职前专业发展规律,反映师范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成为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反映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要建立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幼儿园、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目标设置工作机制,使目标内涵为本专业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考查要点
1.关注师范生职业能力素质结构与发展潜质,将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表述规范、可衡量、可达成,能够体现专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
3.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立足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充分吸取学校师生、幼儿园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通过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改进培养目标。专业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设计定期评价工作机制,邀请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
●考查要点
1.建立培养目标定期评价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培养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要求的契合度。
2.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并提出合理意见。
3.专业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和人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注意其内容与毕业要求的相互衔接。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和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和江苏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确定目标内涵的重要依据,对毕业要求产生着重要影响。目标定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小学教育实际、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应有准确的定位,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基本规律;要有明确的依据,改变脱离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弊端,符合国家、地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接毕业生服务区域的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的培养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考查要点
1.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对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对基础教育改革和所服务区域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论证。
2.专业培养目标有对接国家政策和所服务区域小学教师教育需求的相关条文,并在毕业要求中有明确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能够依托学校现有资源,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特点。专业目标定位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目标内涵直接决定着毕业要求的具体内容。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说明,体现专业对于师范生培养理念的系统思考和深入认识。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到基本内容清晰明确,目标表述科学规范;要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遵循小学教师早期专业成长的规律,反映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作为一个小学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以及所能达到的专业发展成就;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反映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要广泛听取本校师生、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使利益相关方能够理解并认同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和主要内容。
●考查要点
1.小学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广泛听取本校师生、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对其基本内容和培养规格等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设计。
2.专业培养目标能够准确反映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基本内容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做到言之有据, 内容准确,表述清晰,并具有一定的自身办学特色。
3.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够较好的衔接,体现师范生毕业5年后的专业发展成就,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4.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能够对培养目标的解释和宣传,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同情况。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控。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对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和人员反馈评价结果,并按照规定程序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保证和不断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小学教师;能够广泛邀请本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并提出合理意见。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基本内容进行评价,使之逐步得到优化和完善。
2.专业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起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制度,形成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目标评价的机制。
3.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制度运行有序,做到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能够实现对培养目标的及时调整与修订。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和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和江苏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
目标定位是专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准绳。目标定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中学教育、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中学教育发展需求与相关政策,培养目标定位应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国际中学教师培养的新趋势,体现与本专业相关中学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查要点
1.专业能够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把握毕业生服务区域的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把握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融入本专业目标定位中。
2.专业制订、修改培养目标定位有严格的调研、论证制度,能够遵照执行。
3.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培养方案等专业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并具体体现到专业目标内涵中。专业目标定位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中学教育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内涵解读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说明,体现专业对于师范生培养理念的系统思考和深入认识。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目标定位,可以从师德、教学、育人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具体分解可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意或素养,凸显专业的特色与生命力,充分体现对于本专业的专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专业内在价值的主动追求。培养目标需延伸到毕业要求,得到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并能预期反映毕业生毕业后5年的发展情况。
●考查要点
1.专业应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细化、丰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形成培养目标,具有相关制度。
2.培养目标要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学教师,在师德、教学、育人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分别应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养特点是什么;经过专业培养能够达到什么水平,预期毕业后5-10年,在社会和中学教育领域能够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
3.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清晰,在专业建设规划、质量报告、培养方案等专业办学文件中有系统和一致的阐述。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专业师生所知晓。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内涵解读
目标评价体现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对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和质量的有效监控。主要考查专业是否建立了对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多方合议机制以及是否定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只有根据政策、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以及专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内涵,才能保证和不断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中学教师。
●考查要点
1.专业对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应当对于如何评价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述,能给出判断的依据。准确性和合理性的判断应基于政策、现状调研、专业特性、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等情况做出,应有数据的支撑。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估与修改应当定期开展,并有政府主管部门、大学管理部门、专业师生、中学、毕业生等参与。专业形成了相关的制度。
2.专业建立了调研、定期评价和修订培养目标的合议机制,能够依照相关制度有效展开评价和修订工作。培养目标修订的参与者具有代表性。
3.各方参与的机制建设应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大学应当为专业适时地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做出规范,并为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条件支持。专业应当对培养目标及相关的理念进行宣传,培养目标的修订应及时告知社会及相关利益主体。
4.历年培养方案的变化,可以反映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过程。对在读生、毕业生、学生家长、中学及教育行政部门等人员的访谈和数据等调研信息,可以反映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方案论证会议记录等,可以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对于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程度以及合议机制是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