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之五:师资队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1-27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和结构,还应该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经历能否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否考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二是师资队伍的水平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三是保证师资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的补充与培养机制建设情况。具体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70%专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5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促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出台激励教师投入师范生课堂教学的制度和措施、兼职教师聘任规定,使学前教育专业拥有一支数量、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确保高学历、高职称专任教师为师范生上课。同时,按要求选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与教育实践指导能力的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师。

考查要点

1.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和标准要求,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范生上课。

2.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明确而具体地规定兼职教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入整体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 并接受绩效考评。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由师德示范、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构成,是师范毕业生素质能力的重要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认真负责地对待专业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浓厚教研、科研风气,推动教师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改变对教师评价的单一性, 将学生学习满意度与获得感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考查要点

1.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实际成效以及长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有明确而具体可行的系列活动或师德教育课程。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近两年专任教师无违法违规被处理。

2.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指导、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实践指导等多种能力和素养,明晰所执教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承担与教学相关任务的数量及其质量能够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

3.定期组织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教师能力发展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4.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本指标项所要求的指导,专业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与相应的评价

5.3[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入职满5年的教师,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是确保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一线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保证专业教师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时间,确保“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促使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现状与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对于任教教师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质量要求;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联合课题研究、参与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所有专业教师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进程、教育现状和发展要求,熟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等,熟悉幼儿园保教工作,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的指导案例,积极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2.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1年幼儿园保教工作经历,1年可以是一个学年、一个年度、两个学期,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累计;每年均有到幼儿园、市县教育部门工作实践的经历,工作实践包括组织活动、观摩活动、指导实习、参加教科研活动、应邀做学术报告等。

3.校院两级均重视专业教师实践经历,出台支持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实践的具体考评标准,并有相应的支持性政策予以保障落实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发展的教研机制等,探索专业教师持续发展的支持机制;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之中;建设好基层教研组织,支持基层教研组织开展常态教研,拓宽与幼儿园协同促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考查要点

1.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合理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机制健全,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等项目,建立教研室等专业基层组织,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改进等相关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3.实施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采取导师制、助教制及社会实践等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

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明确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承担的责任和实际投入考评要求,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教师对相关办法清楚了解,予以配合。

5.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有目标,有措施,有投入,有考核,有奖惩,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实施,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指标要求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师比、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小学教育一线的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

考查要点

1.学校依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制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选聘标准等文件。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到位,按照专业教师选聘规定和程序选聘教师,师资队伍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并聘请一定数量的小学优秀教师或教研员为兼职教师。

3.学校注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使用与管理,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师范生上课,明确规定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绩效考评。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指标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要求专兼职教师熟知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要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要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要有一定的小学实践经验,能指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见习、实习和研习;要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能对师范生课程学习、自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师德建设规划、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以三课(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 为抓手,开展各种年龄层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微课展示、课件比赛等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积极支持立足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研究,鼓励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和指导基础教育改革。

4.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和认定机制,有完备的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系统,加强评教后的教学督导和监控,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迅速提升。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对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本指标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要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了解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我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并至少有一年小学服务经历,以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要经常性地到小学参加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承担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了解、关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动态,并能将其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联系。

考查要点

1.专业认识到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注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

2.专业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小学一线的选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3.专业主动参与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小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小学教改经验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4.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机制,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小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持续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可靠保障。本指标要求依据专任教师实际情况,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能有效实施;要建立和健全专任教师培养、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依托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关心和支持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并实行教师分类评价制度,以及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并能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挂钩;采取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各种方式, 探索并建立双方教师的共同发展机制,拓展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的途径。

考查要点

1.制定中长期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与基地小学建立双方教师的共同发展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五、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4个二级指标。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师比、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中学教育一线的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

考查要点

1.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专任教师选聘规定。

2.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

3.学校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入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中学一线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并进行绩效考评。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包括师德示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 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该指标要求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专兼职教师熟知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能够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中学实践经验,能指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见习、实习和研习;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对师范生课程学习、自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考查要点

1.学校和专业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和长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2.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

3.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和教学、科研考核执行情况及效果。

4.实行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

5.专业教研、科研风气浓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6.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履行毕业生职后专业发展指导职责,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中等教育实践经历,是加强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专业协同中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支持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中学一线实践锻炼的制度,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促使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特点,能够深入研究中学教育教学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实践层面把握合格中学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联合课题研究、参与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指导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注重教师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中学一线的选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2.专业主动参与中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中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中学教改经验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3.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中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中学教育教学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共同体发展新机制,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制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中,组建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健全教研组织,支持开展常规教研,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践,进行绩效评价,保证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有效运转。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中学教育第一线。